译文春雪连天,整个世界都洁净如洗,忽然回忆起江水清澈能见到水底的沙子。夜间听到雪声,时而疏疏,时而密密;早晨看见雪下,有时整齐地落,有时斜斜地飘。阵风回转,雪片儿卷起来,婆娑而舞,好像天空顷刻间开出花一样。正要叫它尽情地落,春寒彻骨,也不妨碍日后桃李盛开,享受那美好的年华。
注释共:旧作“解”。顷刻花:喻雪。正:恰好。寒至骨:冰冷彻骨。
这首诗创作于元辛占二年(公元1087年)冬。宋楙宗字盈祖,是黄庭坚在史局的同事,时任著作郎。唐臣宋璟,先世为广平人,故以广平称宋姓。
黄庭坚(1045—1105),字鲁直,号山谷,又号涪翁,今江西修水人。黄庭坚青年时代的诗文,就受到苏轼的高度称赞,为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。他提倡学习杜甫作诗的技巧,主张“无一字无来处”,比如本诗“整整复斜斜”一句,即出于杜牧《台城曲》:“整整复斜斜,随旗簇晚沙。”取古人陈言“点铁成金”、“夺胎换骨”,以雄健的笔力把精心选择的典故贯穿起来,使诗歌更为凝炼峭拔。到了北宋末南宋初,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江西诗派。
本诗写于宋哲宗元祐二年的冬天,黄庭坚正寓居京城,当时他仕途顺利,文学创作也比较频繁。
首联诗人从大处着墨,表现大雪的壮观场面。一个“忽”字,写出季节更替的猝不及防,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。
“夜听疏疏还密密,晓看整整复斜斜”,颔联对仗工整,八个叠字,字字工切,层层加深,极富神韵,成为千古写雪名句。不仅朗朗上口,而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,形象地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。
“风回共作婆娑舞,天巧能开顷刻花”,颈联动态地描绘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。诗人采用拟人手法,仿佛让人感觉到雪为天地精灵。又将雪比作花,更令人遐想无限。有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(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)之意境,却比其更简炼。
尾联作者寓情于景,即是景语,亦是情语,情景融浑无迹。“寒至骨”,即指大自然的严冬,也暗喻各种残酷的现实。但他更相信寒冬过后就是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天。
历来咏雪的诗,留给人的常是寒索落寞之情,而这首诗却独辟蹊径,弹唱出高昂明快的声调,给人以豪放、进取的启迪。
作者一气呵成,写完后即兴呈送苏轼。苏轼看后大加赞尝,这首诗从此千古流传。
诗人:黄庭坚
猜您喜欢
朝行青泥上,暮在青泥中。 泥泞非一时,版筑劳人功。 不畏道途永,乃将汨没同。 白马为铁骊,小儿成老翁。 哀猿透却坠,死鹿力所穷。 寄语北来人,后来莫匆匆。
布褐营身足,茅茨置榻宽。 食非依漂母,菜不仰园官。 小蹇鞍鞯黑,羸僮骨相酸。 丹青能写此,千载尚传观。
怨笛哀筝总不如,一声声彻九天虚。 若逢雨夜如何听,幸得花时莫管渠。
羽士过门卖,新翻样愈奇。 坚如龟屋制,精似鹿胎为。 邛杖扶相称,唐衣戴最宜。 笑他蝉冕客,忧畏白须眉。
从祀天坛歇翠薰,西门征軷怆离群。 暂违册府三重阁,先过楼船一曲汾。 賨炙击鱼开左席,戏壶争马宴中军。 鹳楼西北怀都思,尽日凭高不碍云。